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背面黄褐色或紫灰色,头部背面有一倒“V”字形黑褐色斑纹,躯、尾背面12-17+2-7块黑褐色横纹,第一横纹的两端分别沿颈两侧前伸至顶鳞汇成一环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浙江6雌,湖南1雄,福建6雄6雌1幼,海南5雄3雌,广西2雄1雌,贵州1雄2雌。
形态描述 体大小适中,一般全长500 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540+130) mm(海南),雌性(480+108) mm(海南)。体背黄褐色或紫灰色,有黑褐色粗横纹12-17+2-7,达腹鳞及尾下鳞两侧,约2-3个鳞片宽。部分标本体前部的横纹环绕周身,横纹之间有许多网状黑线纹;腹鳞黄白色或灰白色,其前段有许多不规则的褐色横纹或斑点,尾背有一条浅色、断续的脊线,其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纵线达到尾尖;尾下鳞的两侧有深灰色纵线,上有斑点;头背部有一倒“V”字形黑色斑纹,其前端达额鳞后缘,后端分两叉沿着颈侧向后延伸约一个半头长;在鼻间鳞处有粗黑纹经眼到口角,部分上唇鳞沟黑色。头椭圆形,眼大,瞳孔圆形;吻鳞宽超过高;鼻间鳞略呈五角形,长宽略相等;额鳞略呈三角形,前缘几直,长大于宽;颊鳞1;眶前鳞1,个别的一侧为2;眶后鳞3,福建一号为2;颞鳞2+2 (1,3);上唇鳞8, 3-2-3式,个别一侧为9, 4-2-3式,或7, 2-2-3式,极个别一侧6, 3-2-1式;下唇鳞9 (10),福建戴云山一号标本为8,前5(4)枚切前颔片。背鳞19(17)-17(19)-15(14)行,全部起棱或最外一行平滑;腹鳞雄性131-142,雌性128-145;肛鳞二分,海南尖峰岭一雄性标本一片;尾下鳞双行,雄性43-59对,雌性43-57对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浙江6雌,湖南1雄,福建6雄6雌1幼,海南5雄3雌,广西2雄1雌,贵州1雄2雌。
形态描述 体大小适中,一般全长500 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540+130) mm(海南),雌性(480+108) mm(海南)。体背黄褐色或紫灰色,有黑褐色粗横纹12-17+2-7,达腹鳞及尾下鳞两侧,约2-3个鳞片宽。部分标本体前部的横纹环绕周身,横纹之间有许多网状黑线纹;腹鳞黄白色或灰白色,其前段有许多不规则的褐色横纹或斑点,尾背有一条浅色、断续的脊线,其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纵线达到尾尖;尾下鳞的两侧有深灰色纵线,上有斑点;头背部有一倒“V”字形黑色斑纹,其前端达额鳞后缘,后端分两叉沿着颈侧向后延伸约一个半头长;在鼻间鳞处有粗黑纹经眼到口角,部分上唇鳞沟黑色。头椭圆形,眼大,瞳孔圆形;吻鳞宽超过高;鼻间鳞略呈五角形,长宽略相等;额鳞略呈三角形,前缘几直,长大于宽;颊鳞1;眶前鳞1,个别的一侧为2;眶后鳞3,福建一号为2;颞鳞2+2 (1,3);上唇鳞8, 3-2-3式,个别一侧为9, 4-2-3式,或7, 2-2-3式,极个别一侧6, 3-2-1式;下唇鳞9 (10),福建戴云山一号标本为8,前5(4)枚切前颔片。背鳞19(17)-17(19)-15(14)行,全部起棱或最外一行平滑;腹鳞雄性131-142,雌性128-145;肛鳞二分,海南尖峰岭一雄性标本一片;尾下鳞双行,雄性43-59对,雌性43-57对。
大小
一般全长500 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540+130) mm(海南),雌性(480+108) mm(海南)。
生物学
生活于山区森林或竹林及草坡上。主食蛙及蜥蜴。卵生、无毒
垂直分布:海拔215 m(贵州从江)至950 m(贵州雷山)。
垂直分布:海拔215 m(贵州从江)至950 m(贵州雷山)。
生境信息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海拔215 m(贵州从江)至950 m(贵州雷山)。
国内分布
浙江(龙泉、开化)、福建(德化戴云山、浦城、邵武、建阳、南平)、江西(井冈山)、湖南(宜章莽山、长沙岳麓山)、海南(五指山、吊罗山、尖峰岭、陵水、琼中)、广西(瑶山、金秀)、贵州(雷山、从江、荔波)。